蓬安楹联雅韵
2024-09-12

◎曹衷铭

蓬安,是西汉大辞赋家司马相如故里。千里嘉陵江穿城而过,把最柔美的身姿留在了这里。日月塑形,仪态万方,造就了国内独有的生态奇观——百牛渡江。画圣吴道子曾泼墨挥毫,三百里嘉陵江风光图“最美在蓬安”。颜真卿、周敦颐、姚莹等古圣先贤,或为任蓬州,或开坛讲学,留下了宝贵的历史遗迹。江河文化、农耕文化、红色文化,与璀璨的相如文化在这里交相辉映,灼灼其华。

楹联,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之一,雅俗共赏,为大众喜闻乐见。在蓬安,这一文化瑰宝同样传承悠久,展现出异彩纷呈的面貌,遍布城乡各地。锦屏镇、鲜店乡、平头乡、巨龙镇(原龙云镇)、河舒镇、罗家镇等地,楹联文化尤为丰富,而城区则以相如故城、周子古镇等景区为中心,集中展示了楹联艺术的魅力。楹联背后,是历史、典故、风俗,也是情怀和哲理。让人在赏鉴之余,不禁沉醉。

相如县衙大门上的鎏金楹联,系西南民族大学教授祁和晖先生所撰,概括精准,颇有气势:

“成县曾递连梓潼巴西二郡并蓬州果州,九百年县史堪记忆;

赐名确因由长卿相如一身兼功业文业,八千里名望须重兴。”

该联上联清晰地道出了相如县的地理和存续历史。梁武帝天监六年(公元507年),划安汉县置新县,以司马相如名为县名,以其故宅为治地,到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并入蓬州。历史上,相如县存在近900年。相如何以为县名?因其开创了汉大赋的写作范式而被后人誉为“赋圣”“辞宗”,还开启巴蜀文宗的诗教礼教传统和百科全书的“通儒”传统,以及今文经学的传统,更是开通西南夷,促进民族融合的安边功臣,正如下联所称“相如一身兼功业文业”。基于此,为纪念这位文武兼备的人臣,武帝萧衍特以其名县。上下联后半部分,“八千里”与“九百年”虚实相对,彰显司马相如影响之广。让人在历史与现实的感怀中,在文化强国建设的担负中知其所来,识其所在,明其所往。

县衙西边司马相如名言警句廊的拯民亭也有两副事关相如的楹联,一为已故的魏赤中先生所作,另一副系四川省司马相如研究会理事蔡良炯撰。同誉先贤,然概括其生平事迹方面各有侧重,魏联突出司马相如大赋的讽谏意义及其非常精神对后昆的启示,蔡联采《谏猎疏》《喻巴蜀檄》《难蜀父老》等赋文名巧嵌对联,意象细节化、典型化,“倡节俭”“慰民心”语更意在警世,暗喻执政者当以人民为中心,关心大众疾苦,力戒傲慢骄纵、奢靡享乐。

值得一提的是,执掌蓬州的古代官宦中,有史可查留下楹联数量多内涵深的,为安徽桐城人、清代四川提学使、蓬州知州方旭。如清知署二堂东下苑撰“拜石思前哲,闻稚无隐情”,又如玉环书院大门原撰联:蓬山此去无多路,姚公美政谁与俦。二者均系睹物抒情、叙事怀人之联。

方旭刺蓬十余年,吏政清朗,民风淳朴。曾创办崇实学堂,增设乡学,主持纂修《蓬州志》。其政绩得来,除却自身勤勉精进外,也与前辈先贤治蓬的榜样激励有关。恰如上述楹联所记,政务之余,方旭朝拜知署东苑后面的鲁公石,听闻纯洁刚正之物,怀想清代桐城派“姚门四杰”之一姚莹在蓬州的美政事迹,诸此种种,皆生坦荡率真之情、激发感佩奋进之志。于其所撰励志联,可窥一斑:

“继三君奉檄而来,与洪侯同省,韩侯同府,姚侯同县。乡先生遗爱于斯,加意护持,勿剪败庭前佳树。

第一州纯良称最,愿饥者得食,渴者得饮,寒者得衣。贤父兄成仁有德,助吾教养,共宣扬堂下春风。”

长联集叙事、状物、抒情于一炉,述及洪运开、姚莹(洪侯、韩侯、姚侯)等名宦遗爱于蓬的治理佳绩,和自己加倍维护同乡(与洪侯同省,韩侯同府,姚侯同县)名望,其治下百姓安宁、民风淳正等事宜,显露蓬州风物(庭下佳树,指桔,暗喻乡先生德政仁治),坦陈为政理想,希冀与当地“贤父兄”共治蓬州的美好愿景。联语丰盈,情谊真挚,实堪细酌。

囿于篇幅所限,周子古镇万寿宫门前那些富于艺术、充满想象的蓬安楹联,恕不一一赏析了。蓬安的楹联文化,犹如嘉陵江水般源远流长,它不仅承载了历史的厚重,更融入了文化的精髓,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每一副楹联背后,都是对先贤的敬仰、对文化的传承、对时代的思考。它们或激昂慷慨,或温婉细腻,共同织就了一幅幅生动的蓬安文化长卷。

曹衷铭四川省作协会员、鲁迅文学院西南作家班学员、蓬安县文联秘书长。诗作散见于《诗刊》《诗潮》《四川文学》等,曾获首届“屈原杯”“蜀道之光”全国诗歌大赛二等奖等。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