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小玉摄影作品。
人物档案
刘小玉,四川省西充县人,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四川省摄影家协会会员、成都市城市摄影协会主席。曾任《摄影报》主编、四川省青年摄影家协会副主席、成都市摄影家协会副主席等职。从事摄影40余年,先后拍摄数万张照片,出版摄影集《视线》。
●南充市融媒体中心记者杨晓江实习生吉蒙阳/文受访者/供图
日前,南充籍摄影家刘小玉摄影作品集《视线》由中国时代出版社正式出版,这本以街拍为主的摄影集,收录照片103张,从国内到国外,从20世纪80年代到当今时代,一幅幅照片定格的是瞬间,展示的却是摄影师的执着与热爱。
近日,在嘉陵江边的一家茶坊,刘小玉凝视着江畔夜色,向记者分享了摄影故事。
A出版影集用照片记录生活瞬间
街道上行走的人、运动的汽车、出现的广告牌,是再普通不过的场景,但在摄影家刘小玉的眼中,那是至美的景象,也是生活的本真。刘小玉热衷于街拍,时代的印记、生活的刹那都被一一定格在镜头中,于是有了第一本摄影集《视线》。
在《视线》的开篇,是郎静山、吴印咸、陈复礼三位摄影大师的合照。这张照片是1994年3月2日下午,由刘小玉在广东省珠海市九州港码头拍摄的,这是三位摄影大师的首次会面,具有历史性意义。“这种场景是不可再现的,照片也不可再拍,能聚焦这种历史性的会面,是我的幸运。”刘小玉告诉记者,把三位大师的照片放在最开头,意在向他们致敬。
《视线》是一部以街拍为主的生活纪实摄影集。仔细翻看《视线》,头顶两周年店庆活动广告的人、用手机自拍的一家三口、在茶馆里喝茶看戏的大众、撑伞冒雨前行的路人、低头垂目的老人……一幅幅黑白照片极具视觉冲击力。“这些照片都是生活中的一个瞬间,是普通人最真实的一个生活切面。”刘小玉介绍,几十年来拍摄了数万张照片,影集虽然只选择了以街拍为主的103张,但是足以表达他通过摄影来观看世界的初心。
知名摄影家杨延康是《视线》的图片编辑,他在选编照片时摒弃了不少扯眼球的“精彩瞬间”,认为平实的场景才最能解构生活的本质,因此要求不对照片做任何注解文字(包括拍摄时间和地点),只是精心设计了照片的阅读顺序,并用几首极短的诗句调剂读者的观赏节奏。
中国摄影金像奖获得者、南充市摄影家协会名誉主席杨麾在观看《视线》后认为,《视线》中有家乡的乡愁、有人世间的百态,拍摄的面广泛而真切,其中一些照片具有收藏价值,是一本很有意义的影集。
B喜欢摄影认真按下每一次快门
刘小玉的摄影之路,始于20世纪80年代。那时候,刘小玉在西充县一家商贸公司工作,业余时间喜欢摄影,于是花80块钱买了一台二手的牡丹牌双镜头相机。“就当时一个月不足20块钱的工资来说,摄影纯粹就是脱离生存实际的奢侈爱好。”刘小玉说道。
摄影费钱、耗时,刘小玉在工作之余,挤出时间到街头、相邻的城镇和景点拍摄,过一过照相的瘾。当他拍摄的一张照片在《南充报》上发表后,出乎意料地收到5块钱稿费,让他兴奋不已,由此激发了他强烈的摄影兴趣。《视线》中的一张照片《买蛋翁》,就是他发表在《南充报》上众多的照片之一。
后来,刘小玉陆续在中、省、市级报纸、杂志上发表摄影作品和与摄影相关的文章,《中国摄影》《人民摄影》等摄影专业刊物上都有他的名字,他渐渐在摄影圈中小有名气。1992年,在参与组织一次纪实摄影周的活动中,刘小玉的摄影作品被《摄影报》的总编看中,于是他辗转成都,成为《摄影报》的主编。
40多年来,刘小玉当过记者、编辑,也干过多年的职业经理人,但始终没有放弃摄影。40多年的拍摄经历中,他并没有专注于某个领域或门类,留存的照片以街拍为主,但风光、飞鸟、花卉也有涉及,是看见什么拍什么。刘小玉形容自己的摄影:“就是决不让嘴边的鸭子飞了。”
为什么如此热衷于街拍?刘小玉认为,街拍与其他门类的拍摄相比更加经济,而且时间成本相对较低。“当然,我始终认为街拍对于拍摄者来说更具挑战性,更要求拍摄者具有敏锐洞察的眼光和眼到、脚到、手到的基本功,以及对场景动态的预见和把握。”刘小玉说:“街拍的挑战更符合我在职场打拼的个性。”
《视线》出版后颇受好评,这也是他送给自己70岁的礼物。刘小玉表示,无论怎样摄影还将继续,也时常提醒自己:对看到的、接触到的一切都要怀着敬畏之心,以庄严的态度按下每一次快门,守好一个摄影者的本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