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竹编进课堂。南充市融媒体中心记者余中华摄
●南充市融媒体中心记者杨晓江
嘉陵江畔,千年南充,非遗传承生生不息。
南充,是一座拥有2200多年建城史的历史文化名城,现有县级以上非遗项目745项,其中联合国非遗代表性项目2项、国家级6项、省级43项、市级118项;川北大木偶、川北皮影、川北灯戏、川北剪纸“四朵金花”享誉海内外。
近年来,南充坚持“守正和创新相结合,传统与现代相适应”的活态传承理念,推进艺教深度融合,积极培养非遗传承人,一大批青少年学生走进非遗课堂,或接受专业学习,或感受文化魅力。当滚烫的青春遇上古老的非遗,他们会作出怎样全新的诠释?
A非遗传习班古老技艺后继有人
日前,梨园蓓蕾·芳华初绽——“川北大木偶传习班毕业汇报演出”在南充市大木偶剧院成功举办,川北大木偶非遗传习班首批47名学生在毕业汇报演出中展示了6年来学习的优异成果。
毕业汇报演出中,穿衣解带、变脸吐火、木偶作画……同学们通过一个个木偶操纵技艺的高难度展示,一次次惊艳舞台的高水平表演,呈现了川北大木偶戏的独特魅力和深厚文化底蕴,获得台下观众的阵阵掌声。
这一次,大家看到,当初怀揣梦想的少年,正成长为非遗传承人。
时间回到2018年,当年6月,由原南充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南充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南充职业技术学院联合创办的川北大木偶全日制学历教育传习班正式开班,为川北大木偶培养优秀的演员和制作人才。
经过6年时间的学习,从初识木偶的懵懂,到如今的渐入佳境,传习班学员一路迎接挑战,一路收获希望。“每次舞台表演完后,我就有一种莫名的骄傲,觉得自己选择的路是正确的,一定要坚持下去,让川北大木偶发光发热。”传习班毕业生杨镓睿说。
传习班毕业生何郡表示,毕业只是开始,要想成为一名专业的演员,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将会一直坚持川北大木偶戏的传承和发展。
川北大木偶迎来第一批毕业生,300多岁的古老非遗再添“生力军”。而放眼南充,迎来新生力量的,不只是川北大木偶。
2016年,南充市川剧团与四川省服装艺术学校联合开办了“川剧非遗传习班”,在省内严格筛选出40名12岁至15岁的学员。2019年,该剧团又与南充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学员转入大专班继续深造学习。6年学成后,2022年,这些毕业生进入南充市川剧团,以边学、边演的形式传承非遗。
今年“五一”期间,在南充市顺庆区清晖阁内的清晖剧社,《别洞观景》《南阳关》等12出经典折子戏接连上演,来自南充市川剧团的“00后”青年演员们惊艳亮相,他们以专业技艺赢得了戏迷们的热烈掌声。
今年22岁的何媛媛,曾是川剧非遗传习班的学生,毕业后进入南充市川剧团。连日来,她正忙着排练川剧《香满堂》,全力备战四川省第二届川剧汇演。“这些年,先后参加了川剧《打神》《白蛇传》、川北灯戏《张飞轶事》等剧目的演出,在锻炼自己、积累经验的同时,也深深被传统戏曲的魅力折服。”何媛媛告诉记者,她和她同行的同龄人们都相信,传统非遗与新生代相遇,能碰撞出绚烂火花,会让青春更耀眼。
B“焕发”生机南充非遗薪火相传
2023年2月,南充文化旅游职业学院被确定为“省级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修培训基地”。该基地下设皮影非遗工作室、剪纸非遗工作室、丝毯织造技艺非遗工作室,积极推进非遗进课堂,同时邀请非遗传承人王彪、王访、何小锵、卢兴琼等专家队伍进校授课,开展非遗教育教学、研究与创新工作。
在省文化和旅游厅的指导下,2023年10月,南充文化旅游职业学院采取“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录取来自全省各地的23名学员,进行省级非遗传承人研修培训项目“阆中皮影戏”的传统技艺和创新技艺研培工作。
南充文化旅游职业学院相关负责人介绍,在25天的时间里,学员们接受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专题讲座和调研创作等系统学习,制作了72件精美皮影作品,7件新媒体运用文创作品,排演了一部传统皮影戏《千里走单骑》、一部创新皮影戏《一家人就说一家话》,23名学员顺利结业并获得“阆中皮影戏传承人”称号,在社会各界引起了强烈反响与好评。
自2020年起,南充高中便聘请了剪纸艺术家、竹编艺术家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到学校授课,将非遗文化引入课堂。
近日,四川省工艺美术大师、高坪竹编非遗传承人万学走进南充高中临江校区艺术中心竹编室,向同学们讲解和示范竹编技艺。在万学的指导下,一条条竹片在学生们的手中变成了一件件精美的工艺品。
南充高中、南充文化旅游职业学院在非遗保护和传承上的做法,书写了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生动实践。6月11日,“南充文艺家之家”授牌暨艺教深度融合工作启动仪式在南充高中临江校区艺术中心举行。自此,南充10个市级主要文艺家协会入驻“南充文艺家之家”,南充市杂技家协会入驻南充高中文峰校区。
有了“文艺家之家”,艺教融合怎么融?由南充市委宣传部牵头,教育、文旅、文联等协同合作,通过“学校+院团、协会”模式,按照“学校试点、区域推广、全市铺开”三步走路径,有序推进文艺院团、文艺家协会、非遗传承人进校园。目前,南充已推动14个基础较好、条件成熟的试点学校与6个文艺院团、文艺家协会精准配对,开设了木偶、剪纸、竹编、四川清音等各类非遗特色班17个,累计覆盖学生9000余人次。
当青春遇见非遗,恰似古树迎来生机。南充市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表示,有了年轻一代的加入,非遗传承更有未来,相信在“青春力量”的加持下,南充非遗定能薪火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