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晓原|报告文学:为时代放歌,为人民立传
2024-06-12
开栏语

今年是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十周年。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是新时代文化建设和文艺事业繁荣发展的纲领性文献,闪耀着马克思主义文艺观中国化时代化的真理光辉。十年来,广大文艺工作者以讲话精神为根本遵循,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用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记录时代发展变迁,描绘时代恢宏气象,奋力攀登文艺高峰,创作生产了一大批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优秀作品,新时代文艺呈现出百花齐放、生机勃勃的繁荣景象。为梳理十年来文艺领域的重要成就、发展经验,中国艺术报特开设“文艺工作座谈会召开十周年”专栏,邀请知名文艺家和专家学者撰文,分享十年来各文艺领域的长足进步与累累硕果,助力新时代文艺工作者在新的起点上肩负起新的文化使命、书写出辉煌的中国式现代化文艺新篇章。


报告文学:

为时代放歌,为人民立传

丁晓原

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全面深刻地论述了中国文艺,特别是新时代中国文艺繁荣发展的根本方向和道路,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成果。文学是文艺的重要基础和母体。文学中的重要门类报告文学,作为一种非虚构的“时代报告”,它在“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发中国精神、展现中国风貌”等方面,具有独特而重要的文体功能。十年来,老中青报告文学作家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积极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身入”“心入”“情入”新时代火热的生活现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为新时代抒写放歌,给可敬的人民画像立传,创作了许多真实报告时代、无愧于时代的有广度深度温度和力度的优秀作品。在这一时段,获得中宣部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图书类作品的报告文学占比最高,许多报告文学入选年度“中国好书”,参评第八届鲁迅文学奖报告文学奖的作品多达338部(篇),既高居各参评门类之首,也创了报告文学的申报纪录,彰显出报告文学创作很高的活跃度和显示度。报告文学不仅在新时代中国文学格局中具有卓然醒目的文体地位,而且也以其真切的全方位的现实观照和历史勘探,为行进的中国留存了丰富多彩的时代全息实录。





  时代迎面而来,历史如风而逝。实录与存活是报告文学的文体之本,“史记”式写作是报告文学作家的理想。新时代的现实生活不仅是文学书写的第一资源,也是对报告文学作家创作动能的一种激活。报告文学作家心怀“国之大者”,锐敏于现实的新变,感奋于时代前行铿锵的步履,站在新时代的全局,把握今日中国发展的主题与逻辑,以兼具文学“轻骑兵”与“重器”功能于一体的报告文学的方式,通过“现场直播”向人民报告具有新时代特质的中国故事,告诉世界一个正在砥砺奋进的中国风景。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近十年的报告文学创作正是由于它与新时代的同频共振,凸显出这一“时代文体”独特的时代价值,成为一种“最时代”的文学样式。2014年以来的中国十年,重大的时间节点次第展开,事关“中国梦”的大事要事接续频仍。党的十九大、二十大胜利召开,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等等,这一系列重大事件和历史节点构成这一时期中国文学书写的系列主题。主题文学创作是新时代中国文学的靓丽风景线,报告文学是其中贡献率最高的文体之一。


  在这其中,围绕建党百年的主题,书写伟大建党精神、讴歌革命先烈的创作蔚然而成热点,何建明《革命者》《雨花台》《炼狱:1938-1946息烽集中营》,徐剑《天晓:1921》,丁晓平《红船启航》,铁流、徐锦庚《一本〈共产党宣言〉的中国传奇》,杨丰美《先声》,王杏芬《青春·缪伯英》,谢友义《一生澎湃》等,均是这类题材创作的重要成果。这些作品或再现建党的历史现场,或书写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或叙写革命者理想信念以及人生命运故事,形象而深刻地揭示初心、使命的要义。带领人民脱贫致富过上小康生活,是中国共产党人的重大使命。新时代打响了声势浩大艰苦卓绝的脱贫攻坚战,这一题材的创作也成为重大的文学行动,许多报告文学作家投入其中,以全景特写不同的取景和浓郁疏淡的多种笔墨,实录中华民族千年梦想今朝实现的立体图景。纪红建的《乡村国是》和欧阳黔森的《江山如此多娇》、蒋巍的《国家温度》分别荣获第七届、第八届鲁迅文学奖报告文学奖。更多作品如《金青稞》《怒放》《诗在远方:“闽宁经验”纪事》《金银滩》《出泥淖记》《人间正是艳阳天》《十八洞村的十八个故事》《西海固笔记》《下庄村的道路》《山海闽东》《神山星火》《古路之路》等,通过不同地域各具特质的取事构篇,描绘出边疆内陆大江南北旧貌变新颜的壮美画卷。《奋斗与辉煌:广东小康叙事》《向时代报告:中国全面小康江苏样本》是关于省域小康建设的全景报告,《中国农民城》《最好的时代》《望洋惊叹》则聚焦于对县域发展之路。中国式现代化强国建设是壮阔宏伟的事业,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是其基本特征之一。基于新发展理念的生态文明建设也成为重要的时代主题。何建明的《那山,那水》、徐刚的《大森林》《守望山川》、陈启文的《中华水塔》《可可西里》、任林举的《躬身》《江如练》、李青松的《相信自然》《万物笔记》、徐向林的《东方湿地》等作品,以文学形式生动诠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反映了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呈现出的绿色之美和自然之趣。





  为人民画像,为英模立传,是当代中国文艺的重要传统。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人民既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的见证者,既是历史的‘剧中人’、也是历史的‘剧作者’。”“能不能搞出优秀作品,最根本的决定于是否能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强调文艺创作以人民中心,就要“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报告文学作家认真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的精神要义,自觉地将其落实到自己的创作实践之中,将人物故事设置为报告文学的叙事中心,一大批功勋模范人物和自带光环的普通人,成为作品的主人公。重要的作品有《山神》《袁隆平的世界》《张富清传》《仰望星空:共和国功勋孙家栋》《一生只做一件事——“两弹一星”元勋朱光亚》《中国天眼:南仁东传》《张桂梅》《农民院士》《大河初心》《试飞英雄》《永不言败——走进中国冬奥冠军的冰雪人生》《领潮:鲁冠球传》《在那高山顶上》《让我护佑你的心》《大医苍生》《奔跑追梦人》《丹桂飘香》 《孟维:数控机床上的“雕刻师”》《永远在路上:一个农民的一生》《将军和他的树》《奔跑的中国草》《西藏妈妈》等。这些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琳琅满目,主人公多数为个体,也有夫妇、团队、群体,涉及许多行业领域,身份多种多样,各有各的人生故事和业绩贡献,但相同的是,他们都是时代和历史的创造者、奉献者,在他们身上集中地体现出中国智慧、中国力量和中国精神。报告文学摄照反映这些人物,人物的精彩奠定了作品的价值;英模先进人物也因为报告文学的书写,得以更广泛深入的传播,他们精神的光辉也能点亮更多读者的心灵。


  报告文学的人物再现自然不同于小说的人物塑造。非虚构的人物形象的力量来自客观的真实。新时代的报告文学作家怀着对所写人物的一腔深情和责任使命,用心用力深入采访,力求写出真实立体的人物。钟兆云《奔跑的中国草》写的是菌草技术发明推广人林占熺。菌草科技对消除贫困、保护生态、造福人类具有切实而重大的意义。作者笔下人物的研发之路曲折坎坷,有时候周遭的环境也并不友好。作品的书写不刻意回避矛盾,而将人物置身于原真的历程和场景中再现,更有信度地表现出菌草技术发明的艰难,惟其艰难更显示出它的价值。优秀的人物报告文学,作者注意将置于多重关系的联结中加以多维地呈现,力图写出丰富饱满的人物形象。陈启文的《袁隆平的世界》,这个“世界”包括了人物的生活世界、科技世界和精神世界,作品写出了这位对人类作出卓越贡献的杰出科学家“世界”的博大。付昌惠的《孟维:数控机床上的“雕刻师”》,主人公是一位“大国工匠年度人物”荣誉获得者。6万字的作品凝练却也多彩,这源于作者在“坐标系”中观照人物。“我看到了一条心脉,延展着时空的张力,虔诚飞行。”人物报告文学写作的理想境界是要形神兼备地刻画人物,既得人的行路,更见其心路。黄传会的《仰望星空:共和国功勋孙家栋》,为我国航天事业标志性人物立传。“国家需要,我就去做”“把自己变成‘天梯’上的一根横木”。作品深写孙家栋真挚的爱国主义精神和航天科学家精神,读来令人感动感奋。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爱国主义是常写常新的主题。拥有家国情怀的作品,最能感召中华儿女团结奋斗。”优秀的人物报告文学最具价值的就是描写出了主人公平凡而崇高的精神形象、直抵人心的家国情怀。





  报告文学是一种只有一百多年发生发展历史的后起文体,其独立成体的历史则更短,因此其自身文体的建设一直是报告文学作家关注的重要课题。十年来,报告文学作家以创作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为目标,克服创作中存在的短板,强化精品意识,追求作品思想的精深和艺术精湛。通过精品力作的创作,不断增强报告文学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具有时代价值、历史价值和人性意义并且具有足够容量的新信息报告,这对于避免写作的同质化,吸引阅读兴趣,促进报告文学创作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朱晓军的《巴黎有片榕树林——温州人在法国》,深得中法建交60周年的“天时”。作品题材新异,人物故事颇为传奇,表达了“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的重要主题。李玉梅的《大道》是第一部反映西部陆海新通道国家重大战略工程建设的报告文学。题材的初始性和具有信息容量的叙事,生成了这部报告文学的重要价值。丁捷的《追问》是反腐题材的写作,“追问”的是腐败者隐秘的内心。作品通过对书写对象内心世界的开挖,为此类写作打开了新的叙事空间。新视角透视新信息,使《追问》成为一部畅销的作品。


  “有报告,少文学”,这是评论界和读者言说较多的一个话题。其实,文学性的问题在小说、诗歌、散文等文体的创作中也同样地存在着。之所以报告文学更被关注,这是因为这一文体从新闻衍生而来,一些作品文学性、艺术感的不足更为显见。但从整体看,“有报告,少文学”的现象正在被改变。新时代的报告文学作家更加注重非虚构叙事的审美建构,重视故事性的发现和故事结构的配置。何建明的《浦东史诗》是一部典型的国家叙事作品,但作品从个人和家族故事进入,主体部分有浦东重要地标书写,活化建筑背后的种种往事。这样的结构使作品的宏大话语与具体而微的文学话语得以有机地融合。作品的建构更加注意叙事的对象化和个人性,这样既避免写作的模式化,又使不同的书写更显特质个性。任林举的《江如练》叙写桂林漓江流域的生态文明建设,书写的调性是散文。这是散文家与大美漓江题材的双向奔赴。徐剑是一位文体意识很强的报告文学作家,《大国重器》《西藏妈妈》《强国记》(合作),这些作品每一部的叙事组织都显示出求变取新的努力。另外,一些小说家的加盟也使报告文学的面目有所改变。范小青的《家在古城》、丁捷的《“三”生有幸》、杨仕芳的《新声》等作品,让我们看到了不一样的报告文学写作。




本文刊发于《中国艺术报》2024年6月14日第3版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