凳凳相连 代代相传 非遗祥龙板凳龙舞出喜乐安康
2024-05-23

1716391390150385.jpg

祥龙板凳龙队

“同学们,注意看我的手势,这样摆动,‘龙’是不是就‘活’起来了……”日前,在西充县第一实验小学的“板凳龙”兴趣班上,西充祥龙“板凳龙”第十五代传承人李海东正和他的老师——第十四代传承人李平一起,带领学生们感受民间传统文化技艺的魅力。

自小“耍”龙,成年后为生计奔波,后来,回到家乡的李海东再次拾起儿时梦想,跟着老师认真学习,刻苦钻研,走上了非遗传承之路。“我的梦想就是希望将祥龙板凳龙这一起源于祥龙乡的民间艺术发扬光大。”58岁的李海东说。

1.自小学习 表演由单一变多元

近日,在祥龙乡祥龙板凳龙排练现场,李海东正带领着今年新加入祥龙板凳龙队的队员开展“舞龙”排练。队员们脚下不停变换位置,手上舞动着板凳,时而腾飞、时而俯冲,吸引了路人的目光。

“祥龙板凳龙队目前有15人,从20多岁到70多岁,今年又新加入了队员,每次有新队员加入,我们都会组织排练来磨合。”李海东说。

李海东是祥龙乡人。祥龙板凳龙就发源于祥龙乡的田间地头。据《西充县志》和祥龙乡张家沟村《李姓世系简谱》记载,公元1668年,湖北麻城孝感人李金毓移民入川来到西充祥龙,由于祥龙当地干旱严重,李金毓便将舞板凳龙的技艺传授给大家,寓意着“舞龙求雨”的板凳龙便很快在当地流传开来,这便是西充县祥龙板凳龙的雏形。

“小时候,每逢过年过节、丰收时等,几乎每个家庭都会舞起板凳龙表示庆祝,有的一人一条,有的三人一条,大家举起板凳,共同庆祝,场面十分热闹。”李海东回忆,自他记事起,他就跟着李平学习舞龙,最初一条板凳就是一条龙,没有场地限制,大家伴随着锣鼓声随意舞动,技巧简单。

2000年后,四川省文化厅号召抢救民间文化艺术,祥龙板凳龙迎来新的机遇。在传承人的传承创新下,将过去一条条长板凳用铁链连接起来,每一条板凳都化作一节“龙身”,不仅增加了板凳龙的灵活性,还可以让更多人参与到舞龙中来,更加热闹。

“我们不仅创新了十多种动作套路,还给板凳穿上了彩衣,配上流行音乐,更加符合现代审美。”李海东说,龙年春节,在“千龙千狮闹新春·欢欢喜喜过大年”2024南充市舞龙舞狮集中展演活动中,祥龙板凳龙荣获了二等奖。

2.“舞”进课堂 板凳龙很受欢迎

前不久,由深圳狮子会长远服务队、广东省四川西充商会主办的深圳狮子会“和美乡村”公益活动在西充县祥龙乡小学开展。深圳狮子会长远服务队不仅为该校捐赠了校服、工作服,还为该校课后服务特色活动训练项目——西充县省级非遗“祥龙板凳龙”提供演出道具50套、训练服装20套及训练费用。捐赠仪式结束后,该校学生向爱心人士献上了精彩的祥龙板凳龙表演。

“近年来,李平老师组织编写的祥龙板凳龙教材成为西充县第一实验小学和祥龙乡小学的校本课程,我们每周都会到学校给学生们上两节课,讲述祥龙板凳龙的由来、发展历史、传承情况,演示一些基本的套路动作,让孩子们从小就接受板凳龙鼓舞斗志、协同上进的精神熏陶,让这项古老的技艺和文化焕发新机。”李海东说,将祥龙板凳龙纳入校本课程已有两年多了,如今,不仅学校许多老师会耍板凳龙,很多学生也能表演祥龙板凳龙,这让大家看到了非遗传承的希望。

在一代代传承人的努力下,2004年12月,四川省文化厅命名祥龙乡为“板凳龙舞之乡”。2022年,祥龙板凳龙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今,每逢重大假日,总能看到一条条板凳首尾相连,在舞龙人手中,时而腾飞、时而俯冲、时而聚拢、时而散开,蕴含着人们对幸福美好生活的追求和祝愿。

在舞龙表演中,李海东是龙队的龙头,龙要耍得好,全靠龙头带。在舞龙的传承中,他积极宣传民俗文化,着力培养下一代非遗传承人,让这个传承了300多年的民俗表演焕发出新的光彩。

南充市融媒体中心记者罗虹/文 受访者/供图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