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部县双峰乡杨桂琼传承走马灯制作技艺 点亮走马灯 寻找记忆里的年味
2025-01-10

1_1059_449_2227_1228.jpg

杨桂琼制作彩纸花边造型。

●南充市融媒体中心记者罗琴

春节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元素,其庆祝形式也多种多样,而悬挂走马灯则是营造节日氛围的一种方式。日前,双峰走马灯制作技艺入选南部县第八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在南部县双峰乡,58岁的杨桂琼是走马灯制作技艺传承人。在采访中,杨桂琼讲述了她和走马灯的故事。

A耳濡目染传承走马灯制作技艺

南部县双峰乡青龙宫村,距离南部县城近90公里,走马灯制作这项古老技艺在此传承了下来。

“制作走马灯这门手艺是从父亲那里学来的。逢年过节,父亲都会亲手制作走马灯。小时候,只要一看到家中挂起了走马灯,我就知道春节快到了……”杨桂琼告诉记者,前不久她的父亲杨玉华逝世,走马灯制作技艺传承自然就落到了她的肩上。

谈及走马灯的制作技艺,从小耳濡目染的杨桂琼侃侃而谈。制作走马灯第一步就是选材,在青龙宫村,杨桂琼就地取材,选用当地生长的竹子作为走马灯制作的主要原材料。“选材不仅是第一步,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竹子太嫩的话,无法折成型而且容易折断。将竹子砍回来后,就要着手制作篾条,需要将竹子的青篾条和黄篾条剥离,而我们主要是用更有韧性的青篾条制作。”杨桂琼说,用青篾条制作出走马灯雏形后,为了使灯架更加稳固,她还会用棉布条对每一个连接处进行精心捆绑。完成灯具雏形后,接下来就是用彩纸进行装饰了。“除了走马灯窗面必须用白色纸张保持其传统韵味外,灯的顶部、底部等部位则可采用任意色彩纸张。”由于以前的彩纸褪色较快,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她特意购买了彩色蜡光纸,这样一来,走马灯的使用和保存时间都能大大延长。

当走马灯制作完毕后,接下来便是让它“走”起来。杨桂琼介绍道,走马灯采用棉芯作为光源,油料作为燃料,借助火烛产生的动力,驱动着剪纸造型的灯影在灯面上旋转跳跃,栩栩如生。灯影的取材范围十分广泛,涵盖了历史故事、名著人物、民俗风情等众多元素,这些都成为了灯影生动展现的内容。“走马灯不仅色彩斑斓,形态也是各异,既有方形的也有圆形的,大小不一,非常适合在逢年过节或是举办大型活动时悬挂于各类建筑物上,为节日增添浓厚的喜庆氛围。”杨桂琼说。

B一盏走马灯承载记忆里的年味

目前,双峰走马灯制作技艺已入选南部县第八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走马灯申请非遗的背后,还有一个小故事。

曹福章也是南部县双峰乡人,作为一名自由撰稿人,经常撰写关于家乡风俗民情的文章。他向记者回忆道:“2023年,我同学蒲晓军找到我,希望我们能够拍摄一组走马灯的照片视频,因为他小时候过年时家里会悬挂走马灯,走马灯是他记忆里的年味。”随后,他们找到当时还健在的杨玉华,记录了走马灯制作的全过程,并发表了相关文章。“文章发布后,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最终在双峰乡政府等多方的推动下,走马灯成功入选了南部县的非遗项目。”曹福章说道。

南部县文化馆的负责人介绍,双峰走马灯的制作技艺经过几代人的传承与发展,已经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其制作过程包括取材、造型、篾编、剪纸、粘贴、悬挂等多个环节,每一步都需要精湛的技艺和严格的工艺要求。尽管现代材料和技术层出不穷,但杨桂琼依然坚守传统技法。“为了能够更好地传承走马灯制作技艺,我经常在家练习。没有竹子的时候,我就用铁丝代替,做好了又拆开重新做。”杨桂琼告诉记者,她的父亲在世时一直希望走马灯制作技艺能够一代代传承下去,而她正用自己的行动来实现父亲的遗愿。

■延伸阅读

走马灯,古称蟠螭灯、仙音烛和转鹭灯、马骑灯,特色工艺品,亦是传统节日玩具之一,属于灯笼的一种。常见于元旦、元宵、中秋等节日。灯内点上蜡烛,蜡烛产生的热力造成气流,令轮轴转动。轮轴上有剪纸,烛光将剪纸的影投射在屏上,图像便不断走动。因多在灯各个面上绘制古代武将骑马的图画,而灯转动时看起来好像几个人你追我赶一样,故名走马灯。

本栏图片由杜保东拍摄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