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胡锦矗留下的实物看“大熊猫之父”的科研人生
2024-12-09

1_1219_656_1710_1024.jpg

●南充市融媒体中心记者杨晓江文/图

12月6日,“这才是我们该追的星”——大型融媒体报道《先生》主题特展在中国科学家博物馆开展。在本次展览上,展示了“大熊猫之父”“熊猫教授”胡锦矗研究大熊猫的事迹与贡献,其中胡锦矗学术成长的部分采集资料及实物首次对外展出。今天,我们走近展出的部分实物和采集资料,截取胡锦矗科研人生中的精彩片段,看“先生”的熊猫情缘和矢志不渝的科研精神。

1四川动物区划手绘图

1957年,刚刚从北京师范大学生物系脊椎动物研究生班毕业的胡锦矗,抱着建设新中国的一腔热血,义无反顾地回到家乡——四川。那一年,南充师专(现西华师范大学)生物系刚刚成立,急需专业教师,科班毕业的胡锦矗正好合适。

背着还没来得及拆开的行囊,胡锦矗直接到了南充。作为生物学者,他心里很清楚自己要走的路——多接触野外,在实践中进行研究。在南充师范学院(由南充师专于1958年更名)最初的十多年里,胡锦矗先后参加了《四川省志·地理志》的编写和长江水产资源调查,组织了四川东部地区动物资源调查研究,主持了四川省珍稀动物资源调查等工作。

1963年8月起,胡锦矗离校一年,借调到四川省方志编辑委员会,参加《四川省志·地理志》动物部分编写工作。他负责川东地区动物区划调查,组织了20多人去陕西、四川交界的大巴山、米仓山考察,收集高等动物资源。

1965至1966年,胡锦矗承担四川省自然区划动物部分的主持工作,他走遍巴山蜀水,考察脊椎动物资源与分布,采集了大量的标本,撰写了“四川省东部地区动物地理区划说明”和“四川省动物地理区划(草案)”,附图7幅,约60万字,后因历史原因未能出版。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胡锦矗)项目组收集到的胡锦矗手稿——四川动物区划手绘图,便是这一时期胡锦矗工作的成果之一。

在这幅图中,胡锦矗用不同粗细、虚实、颜色的线条对四川省各地进行地理区划,分为I区、II带、III带、III省和III州并在手绘四川省地形图上标注。在左下方的小字中,还从季风、地势、气温、建种群优势和特征等方面说明了划分依据。

“从四川动物区划手绘图上可以看出,胡先生用工细致、治学严谨,这幅手绘图在当时具有开创性意义,为野生动物的保护提供了指南。”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胡锦矗)项目组成员吴晓川说,胡先生上个世纪80年代手绘的“岷山大熊猫分布和已建及可建保护区分布图”,更是为后来大熊猫自然保护区和大熊猫国家公园的建设提供了依据。

“岷山大熊猫分布和已建及可建保护区分布图”是手绘出来的,更是胡锦矗用脚跑出来的。1974年,胡锦矗组织和领导了全国第一次大熊猫野外调查研究,在四年半的时间里,他行程9万多里,考察了四川所有的大熊猫栖息地,发明了研究野生大熊猫的“胡氏方法”,弄清楚了大熊猫的数目和分布区域,并最终形成一份20多万字的《四川省珍贵动物资源调查报告》。

2大熊猫佩戴的无线电项圈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全国第一次大熊猫野外调查研究结束后,国家决定继续加强大熊猫的生态学研究。1978年,胡锦矗牵头在四川卧龙自然保护区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大熊猫野外生态观察站,取名“五一棚”,因为从住地到取水处需要走51级台阶。

1981至1983年间,在“五一棚”,胡锦矗对“珍珍”“宁宁”“龙龙”“威威”“憨憨”和“豼豼”6只戴上了无线电项圈的大熊猫进行监测,这6只大熊猫也是世界上第一批佩戴无线电项圈的大熊猫。

胡锦矗保存的这只无线电项圈上半部分是棕色的皮带、下半部分是无线电装置,皮带上可见明显的磨损痕迹。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胡锦矗)项目组成员胡晓介绍,无线电项圈主要用于监测和追踪大熊猫在自然环境中的活动和生存状态,通过无线电信号与接收器通讯,从而实时收集有关大熊猫的位置和行为信息。

在“五一棚”,最苦最累的活,就是每天24小时不间断地跟踪定位戴着无线电项圈的几只大熊猫。夜晚,在零下十几摄氏度的雪地,踩着没膝深的积雪,反复测试,确定大熊猫的位置。一夜下来,胡锦矗的军大衣冻成冰甲,走起路来咔嚓作响。

无线电项圈监测结果体现在胡锦矗手绘的曲线图上。在一份“珍珍”的曲线图上,可以清晰地看到从当天上午10时到第二天上午10时,24小时内“珍珍”活动和休息的曲线状态,曲线图上标注的时间为1981年3月。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胡锦矗)项目组保存着“6只佩戴无线电项圈的大熊猫野外活动曲线图”,这是胡锦矗在“五一棚”研究大熊猫的历史见证。

以“五一棚”为原点,胡锦矗和团队成员开辟了7条观测线路,每天巡线一次。在那些山道上,胡锦矗一点一滴地记录、分析、归纳着大熊猫的生活习性,获得了大量有关大熊猫的第一手材料,对大熊猫生态学、行为学、繁殖学等进行了基础性研究,取得了宝贵的研究成果。

胡锦矗带领的团队虽扎根在四川卧龙的山野之间,却吸引了全球的目光。中国大熊猫保护事业开始走上正轨、走向国际。2016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宣布,得益于中国持续数十载的保护,大熊猫受威胁等级从“濒危”降为“易危”。

“因为胡锦矗,中国的大熊猫保护事业才能取得这样丰富的成果。”被誉为“20世纪三位最杰出野生动物研究专家”之一,也是世界自然基金会(WWF)与中国合作进行大熊猫研究的外方组负责人——美国动物学家乔治·夏勒,这样评价胡锦矗在大熊猫保护上的成就。

3高山竹类开花标本

“竹子开花喽喂,咪咪躺在妈妈的怀里数星星,星星呀星星多美丽,明天的早餐在哪里……”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歌手程琳演唱的《熊猫咪咪》引起极大反响,号召人们要爱护大熊猫、为大熊猫捐款,拯救濒临灭绝的国宝。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随着箭竹开花全面蔓延至川陕甘三省大熊猫栖息地,大熊猫挨饿甚至饿毙野外的现象屡屡发生。在胡锦矗的笔下,饿极了的大熊猫,甚至啃食野草,但又营养不良。

大熊猫的命运翻转,与胡锦矗有着直接关联。

1983年,胡锦矗投入竹子开花后的大熊猫救灾工作,为保护大熊猫安全度过灾荒出具调查报告和救灾措施的建议。胡锦矗对川陕地区大熊猫主食竹类进行了广泛采集和研究,并制作了高山竹类开花标本册。在这本册子中,可以看到竹子标本采集的具体时间、地点、海拔高度、竹子种类等。这些标本采集自四川的卧龙、冕宁、石棉、九龙洪坝、宝兴以及陕西的佛坪等地,标本中包括竹类有:石棉玉山竹、空柄玉山竹、短锥玉山竹、秦岭箭竹、贴毛箭竹、丰实箭竹等。

为保护大熊猫,全国唯一没有出现开花现象的大熊猫主食竹主产区湖北神农架,在当时成了不少专家眼中大熊猫理想的避难地。对此,1987年,胡锦矗结合自己多年的研究和观察撰写了《大熊猫东迁宜慎重》一文。文中指出:川陕甘地区的箭竹开花均已接近尾声,大熊猫的食物正在加速恢复。同时,三省已经集聚了最优秀的科研团队、设备和配套保护政策,在这一背景下,“另起炉灶”既没有必要也得不偿失。同时,胡锦矗得出结论:大熊猫能否生存,主要在于保护好原有的栖息环境,维持一定的种群数量,以及各分离小种群之间恢复或建立迁移交换通道。因此,对它们生存的威胁,不是竹子开花,而是人类活动。

学术问题自然遵循科学规律。胡锦矗的文章发表后不久,箭竹开花基本结束,野生大熊猫的种群开始全面恢复,“东迁论”就此销声匿迹。

过去,人们把胡锦矗视为一个大熊猫数据库,和大熊猫有关的一切问题,似乎都能从他那里找到答案。如今,先生已然远去,他留下的实物和采集资料,依然在为大熊猫的研究保护工作闪耀光芒。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