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满青城思故乡
2024-09-19

◎弋祖仁

中秋节到了。我在青城山下,向东眺望圆月。

我随思绪向东。

越过成都平原,越过龙泉山,越过涪江流域,来到了嘉陵江中游,来到了我的故乡南充。

南充没有高原边缘的地形雨来惠顾,来降温。当下夏秋之交,南充跟嘉陵江长江交汇处的重庆一样,遭遇40度上下的高温已逾两旬,前所未有。不是酷暑,远超酷暑,被人们愤愤地戏称为炎秋。

炎秋的南充,仍旧是故乡南充。在故乡南充,炎秋也还是金秋。

前不久,南充市博物馆开馆了。家族微信群中,侄女传来了博物馆陈列的一张老照片。那是20世纪40年代四川丝业公司第二制丝厂全体职员的合影。我父亲在其中,母亲也在其中。全体职员总数两百多人。母亲是仅有的两名女职员中的一位。她们位于合影前排的当中。

母亲在人先,这是我心中的骄傲。其实,父亲的学历高过母亲。在日机轰炸腾起的硝烟中,他从合江至重庆求学,至成都求学,就学于内迁乐山的江苏制丝专科学校。毕业后长途跋涉,来到嘉陵江中游,从事桑茧丝专业,成为省内知名的技术骨干。这也是我心中的骄傲。

昔日的南充城,局限在嘉陵江西岸的一个坝上。那时的南充人,往下游十多里渡过嘉陵江,东岸也有一个坝——都京坝。省丝业公司的六合丝厂,就在圆形的都京坝的中央。在这里,嘉陵江绕坝流过。抗日战争时期,父母亲和同事们没有以守卫军事要塞的方式来救国,而是守在都京坝的丝厂内,不歇工展劲干,以多创财富来支撑抗战。这种方式的经典表述,叫作实业救国。

南充的茧丝绸现代工业,能够成气成势,是因为从20世纪20年代起,已有一批贤良之才作为先驱者,为这一行业奠定了坚实基础。博物馆中陈列的那张珍贵旧照,仅仅是这些先驱者中的一部分缩影。他们学识渊博,胆识过人,勇于开拓,为南充茧丝绸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石。丝绸城雕塑的基座,无疑是对他们形象的一种传神再现,象征着他们不朽的贡献与精神。

在我们这一辈人的少儿时期,在都京坝丝二厂的周边,平畴铺展,阡陌相连,有柑子园,堰塘……好一派传统农业社会的风物风景。而今,那传统农业社会的景象气韵,已经被群聚的高楼,纵横的街道,和不舍昼夜的车流取代了。如今,历经沧桑的丝二厂,正在努力保存和昭示工业历史文化园区的风貌和价值,以求涅槃重生。

当代的南充城,在五条通衢大道交会处的五星花园,立有巨型雕塑“丝绸之城”。三位“丝绸女神”,以健康和美好,以壮硕和飘逸,迎接着元旦新日,中秋圆月,祝福着早行商旅,暮归游子。

多年来,我们始终怀有深深的遗憾,父母没能亲眼看到儿孙在青城山的居所。今晚中秋月,想必在都京街道儿时居住的老宿舍,早已洒满银辉,以此遥寄我们的相思和祝福。

或许,父母早就知晓这一切吧。他们一定在俯瞰着儿孙的行止。

月从东方来。我心东向飞。

弋祖仁南充市退休教师。市诗词学会会员。长期从事社科论文及文学作品写作。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