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鸿
整理衣物时,我发现一把蒲扇,圆形、包着篾边、带着好闻的草木气息。想了好一会儿,才想起这扇子是好几年前在乡下集市买的,因见着它回忆起小时候在葡萄架下手持蒲扇乘凉的情景,图新鲜就买了。大约只用了几天便不知所踪,没想到藏在衣物里了。不禁想起作家李碧华的那句名言:“什么叫多余?夏天的棉袄,冬天的蒲扇……”眼下天不热,找到它尚属多余,但即使换到盛夏,在这个空调盛行的年代,我也很难对它有真正的兴趣,实在有点辜负那辛苦做扇子卖扇子的手艺人。
可是,时光倒流三十年,谁人家中不备几把蒲扇?吃饭时一手持筷子,一手持扇子,饭菜也跟着得了凉风而不至于烫嘴。闲暇时一扇在手,走到哪里也有如沐春风的惬意,况且扇子一摇,那些扑面而来的蚊虫队伍就被扇得七零八落,被迫去了角落难以翻身。哄孩子睡觉的妇人,一边摇着蒲扇一边哼着儿歌,哭闹的婴儿渐渐安静,在凉风中露出酣眠的微笑。扇子实在是人手必备的宝物,我们甚至还有一句顺口溜:“扇子你莫借,你热我也热”。那阵子扇子在冬天也有大用的,嫌蜂窝煤炉子的火太弱,只要拿蒲扇对着那风口处一阵摇晃,火就旺了,炉上的壶也很快嗤嗤地冒出水蒸气来……当然,此处用的往往是济公和尚那样的破旧扇子,新蒲扇是舍不得这样糟践的。
旧时光里,一到初夏,集市上到处可见蒲扇,价廉,扇美,人们往那一站,拿起一把摇一摇,又拿一把摇一摇,凉风迎面而来,多么舒适,就选那轻盈的、对称美观的,一买就是好几把。——可偏偏只这短短几十年,就把人们用了几千年的好物给抛掷到岁月深处了。
蒲扇的历史可谓久矣。据《晋书.谢安传》记载:“(谢安)少有盛名,时多爱慕。乡人有罢中宿县者,还诣安。安问其归资,答曰:有蒲葵扇五万。安乃取中者捉之,京师士庶竞市,价增数倍。”——白衣飘飘的公子走在京城的大街小巷里已很让人瞩目,当他轻摇蒲扇时,无疑扇出了一个清凉惬意的境界,魏晋风度也随之飘然而出,这怎不让人仿效?五万把蒲葵扇涨几倍价也未必能满足京城百姓的需求,那制扇者又得挑灯夜战了……
我在嘉陵江边看到一排蒲葵树,它们笔直挺拔,树顶那一片片碧绿的叶子就像是老天爷插在上面的一把一把的扇子。那个最初把蒲葵叶采下做蒲扇的古人,深谙“道法自然”的原理,他把一枚看似寻常的树叶变成了能制造凉风的扇子,他真是聪明绝顶。
人们在空调屋里待久了,用蒲扇的时候越来越少。空调属于钢筋混凝土的楼房,蒲扇总让人联想起乡间的竹林、院坝、小溪……我们实在不应该这么快速地遗忘它,还有那些和它有关的美好时光。
罗鸿四川南充人,现居都江堰。中国诗歌学会会员,四川省作协会员。作品见于《中国作家》《星星》《四川文学》《青年作家》《西部》等,著有散文集《吾家有美》《此地有名》《烟雨塔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