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部花灯戏 古老技艺萌新芽
2023-02-26

1708917349996.jpg

花灯戏表演


南部花灯戏是一种广泛流传南充民间的古老表演艺术。每逢佳节、盛典之时,总能看见人们在一盏盏花灯映照下,手持花灯、钱棍、莲花闹竹板等道具载歌载舞。如今,南部花灯戏已入选四川省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近日,记者联系到南部花灯戏的第七代传承人贾祥昌,已经80岁的他谈到花灯戏,似乎有说不完的话,叙不完的情,字字句句都透露出他对花灯戏的执着与热爱。


极具地域特色和乡土气息


走进南部县桐坪镇荷花村,没有谁不知道“荷花花灯剧团”的。在传承人贾祥昌的带领下,这支表演团队有十多台节目,主要表演舞龙狮舞、采茶舞、彩莲船、马马灯、哥背妹等等,团队常年行走于附近剑阁、梓潼、盐亭以及本县的部分乡村,成为四县交界民俗文化的一大特色,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


贾祥昌告诉记者,花灯戏在表演形式上分为“天灯”和“地灯”两类。“天灯”的表演,具有一定的故事情节。而拿灯表演歌舞、杂耍的就叫“地灯”。为了演出达到最好的效果,他们每次受邀后,都要根据现场情况提前排练,即使大部分表演内容已演过无数次,他们也始终会把每次表演看作是将这门古老的艺术大放异彩的机会。


经典节目“彩莲船”是把船工的水上生活再现于陆地之上。记者了解到,表演时,女演员因受“船”的局限,主要以“碾步”“碎步”等步法变化,身体的左右前后倾仰以及手上动作,来体现“船”在激流中行进或在平稳的河流中漫游,而“船夫”要模仿划船动作,与“幺妹”密切配合,远远望去好似女子乘船在水中泛游。


除了表演动作,编词编曲也极为重要,花灯戏唱词内容以歌颂时代美德、祈求风调雨顺和国泰民安为主。


据悉,每次表演只要贾祥昌一出场,现场的观众都会激动起来。作为花灯戏传承人,贾祥昌将更形象、更典型、更夸张、更美好的民众生活演绎了出来,极具地域特色和乡土气息,通俗易懂。


既传承古韵味又焕发新活力


花灯艺术始于唐朝。上世纪三十年代,花灯艺术流传至广元剑阁梁家沟一带;上世纪五十年代,传入南部店垭荷花村。在物资匮乏的年代,南部花灯戏的演员们有自己的办法,将表演效果做到极致。


据贾祥昌介绍,花灯戏表演融戏剧、舞蹈、小品、杂技、音乐于一体。花灯戏的核心技艺,不光表现在戏剧创作、编排演出部分,道具制作也是核心之一,例如花灯制作集篾扎、剪纸、绘画、泥塑、雕刻等艺术为一体,相较于花灯戏的表演,花灯的制作更难,更有特色,也更具代表性。


“我们演出时的花灯、龙头、钱棍、莲花闹竹板等道具都是我亲手制作的,像传统花灯,会用到竹、木、纸为原料手工扎制。”贾祥昌告诉记者,为了做出完美的道具,他现在不仅学会了木工活、篾匠活、漆工活,而且还了解绘画艺术、服装的搭配、借景与造型,这样做出来的道具用于表演,才能与时俱进,推陈出新,既传承乡愁古韵,又焕发活力新生。


“以前传承下来的服装、道具,我都保存着,一件都没有扔掉。”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少服装已失去当年的色彩,不少道具也“缺胳膊少腿”,但对于贾祥昌来说,这些物品却是南部花灯戏传承的一部分。


表演的道具不仅需要自己做,在没有化妆品的年代,演员化妆也是个问题。当记者询问到以前演员怎么丰富脸部颜色的时候,贾祥昌笑呵呵地说:“我们会把房顶上的瓦片放到桐油灯上熏黑了,再拿来画眉毛,用红色墨水或者红纸来涂脸上的红色部分,用一种叫‘原粉’的药材加上清油抹在脸上就是白色了。”


让越来越多的人爱上花灯戏


当贾祥昌谈及依然坚持与守护花灯戏传承的徒弟时,他对接触花灯戏已有十多年的第八代传承人李秀丽赞不绝口:“她很优秀,表演方面没得说,且有很强的组织能力,能够带动团队‘动’起来。”


“我们这些花灯戏演员都是各行各业的乡民,有种地的农民,有开副食店的老板,有街头的小贩,也有学校的老师。”李秀丽说,他们台上是演员,说着自己熟悉的乡音土语,演着跟自己生活息息相关的故事,唱着自己最熟悉的歌,跳着欢快的舞蹈,而台下却又各自忙碌着自己的事业。


如今,四川省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公布,南部花灯戏榜上有名。目前,以贾祥昌、李秀丽为代表的传承人组织演员常年在当地邻近乡镇开展传承展演活动,以春节、元宵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及群众婚嫁寿庆受邀演出为主,同时多次参加县内外交流展演。


近年来,当地政府给予大力扶持,定期开展花灯戏技艺研究、节目创排、爱好者及传承人培养活动,越来越多的人爱上并参与到花灯戏的传承之中,让传统剧目有了更多的展示机会。南部花灯戏多次参加各地传统戏剧展演及比赛,成为南部县地方特色文化的“四绝”(皮影戏、傩戏、花灯戏、剪纸)之一。


南充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龚莉 熊利 文/图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