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位南充籍作家荣获川观文学奖(2022年度)散文奖
2023-12-14

●南充日报社全媒体记者罗虹

12月9日,由四川日报社主办,成都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协办,成都市金牛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成都市金牛区融媒体中心承办的川观文学奖(2022年度)颁奖典礼在成都天府人文艺术图书馆举行。现场颁发了特别荣誉奖、小说奖、非虚构奖、散文奖、诗歌奖、“西岭雪”文艺评论奖6大类奖项,获奖作家和代表集体亮相,领受文学荣誉。

获奖者中,王杰平、庞惊涛两名南充籍作家在列,他们分别以作品《成都生活》、作品《凡人之碑》荣获川观文学奖(2022年度)散文奖。

以诗人之浪漫书写天下万物

南充籍作家王杰平创作的《成都生活》被认为“这是近几年推荐成都最好的文章之一”。

曾获“封面年度十大诗人”奖的王杰平,以写诗享誉已久,此次所获却非诗歌奖。可以肯定,以诗人之浪漫再著锦绣文章,这是他创作的纬度,也是他带给读者的多样性表达:“文本结构的初始、撕裂和重组,是作家的虚实构建,最终呈现的是情怀和人性光芒,我一直在探索更多存在。”

王杰平还是资深媒体人、重庆市新闻媒体作家协会副主席。他创作领域和题材的宽阔,是他书写艺术人生的多元可能。记者在阅读《成都生活》时发现,也许是职业的多向使然,他很好地道出了成都人的闲适和对生活之慢的现实体验与具体表达方式,书写了成都的人间烟火和成都人的生活哲学。

关于《成都生活》,王杰平说:“我有在成都求学和当记者的经历,我的很多亲人和朋友也在成都,对那片土地的回望,是我生活中的必然。进入新时期的成都人,与时代同频、与人文共情,砥砺奋进,绘就华章,成为新一线城市中的佼佼者……这些都是我写《成都生活》的缘起。”

如今在重庆工作生活的王杰平对家乡的热爱也溢于言表,他说:“我的文学创作是从《南充日报》副刊起步的,家乡风物予我太多滋养。”

“川渝大地是文学的沃土,我应该有更多的作品去思考、理解和探索,激情而又沉稳地叙述那些让我们在生活中感受到的痛点、美好和温暖。”王杰平如是说。

情愿写得慢一点但更个性化一点

“作品通过有形之石碑、无形之口碑的比照,从柴米油盐之中辨析普通人的生活之思,喻‘大道理’于‘小故事’,留下了‘碑刻’般的价值……”川观文学奖(2022年度)评委会给予庞惊涛及作品《凡人之碑》的授奖词如此写道。

“散文易写,但写好不易。这些年对标、探索、思考,越来越觉得离最好的散文还有很远的距离。《凡人之碑》一篇,我试着以表面上两代人的观念冲撞为核心,用小说的结构、笔法和情绪来呈现乡村及其传统文化,把一些怅然若失的情绪藏匿在故事表象之下,当然,也为未来留下一个可以想象的空间。我不确定这是否有价值,但我愿意一试。”庞惊涛谈及《凡人之碑》时如是说道。

当前,庞惊涛正积极准备完成一部致敬故乡的散文集,将聚焦两代人、近九十年的故事,重点讲述生命自我成长的来处,和半生以土为根的居住、生活、饮食和人文变迁。“我希望以后退、内观以及自省的方式,深刻思考在快速城市化的当下,如何重新定位人与土地的关系、与湖山的关系、与动植物的关系、与传统粗制饮食的关系、与周边邻里的关系,从而提炼出一种安住与出世态度,其中相当一部分,可能会和故乡嘉陵江流域的传统乡土生活相关。”庞惊涛说。

谈及近两年重点投入的文学评论和散文写作的关系,庞惊涛说:“近两三年我确实花了一些精力在评论上,通过对很多作家散文作品的评鉴,得以看到自身写作的不足。这不是文体上的左右互搏,而是相互滋养和调教。这种参与作品评论的经历也是压力,让我在散文选材和下笔中更谨慎,我想那是表象叙事下,思考在其中起作用了。我现在相信,情愿少一点,但作品好一点;情愿写得慢一点,但更个性化一点。”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