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思羽
如果不是家里老人在一次误打误撞的旅行中发现这个宜居的“宝藏”城市,我也不大可能会走进这座边陲小城。
飞机即将降落。喜宝透过舷窗望着下面愈发清晰的城市好奇地问:“妈妈,芒市是不是因为全是芒果,所以叫芒市?”我还没来得及思索怎么回应,她又自问自答地解释道:“也有可能是住在城里的人都很忙,所以叫‘忙’市。”孩子冷不丁冒出来的童言童语,叫人忍俊不禁。舟车劳顿的疲惫也在笑声中消散入渐行渐远的云彩,心里却满是期待与好奇。
作为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州府所在地,芒市历史悠久,古为“乘象国”“滇越”,是中国历史上较早通向世界的门户之一,也是“南方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相传,释迦牟尼传教至此,看到这里晨曦出露、雄鸡啼鸣,一派祥和安宁,取名“勐焕”,意为黎明之城。以至于今天城中仍有许多以“勐焕”命名的佛塔、老街乃至食店。
芒市的一天,从一碗冒着腾腾热气的饵丝开始。细长的饵丝在滚烫高汤的包裹下激发出软糯Q弹的特性,与厚薄均匀的牛肉“帽子”碰撞出爽滑劲道的口感,再依据个人口味加上十几种口味的火烧辣子、水腌菜、甜酱油,挤上柠檬汁,刮点山胡椒根香料碎屑,最后再添上饵丝的“灵魂伴侣”薄荷、紫苏,一碗充满仪式感的芒市早餐就大功告成。剩下的,就是大快朵颐,尽情享受美食的酣畅淋漓。
这里世居着傣族、景颇族、阿昌族、德昂族、傈僳族等少数民族,不同民族的文化在这融合碰撞,幻化出各具特色的美食,稀豆粉粑粑、景颇鬼鸡、过手米线、舂菜、泡鲁达……目不暇接的地方小吃,让我和孩子徜徉在“逛吃逛吃”的节奏里难以自拔。
行走在大街小巷,常会看到写着“撒撇”二字的招牌,细问才知是傣族饮食文化中最传统、最接地气,也是最普及的菜品。“撒撇”是傣语的音译,用汉语讲就叫“凉拌肉类”,是傣家人夏日餐桌上不可或缺的一道菜肴。虽然也叫凉菜,却和四川凉菜的麻辣鲜香不同,主打一个酸甜苦辣。本地人甘之如饴的“撒撇”,在异乡人的眼中却是十足的“黑暗料理”。
“撒撇”美味与否,关键在那一碗蘸水。而最能体现傣家风味的,当属苦撒。选取上好的牛脊肉剔去牛筋、剁成肉泥,把韭菜切成细碎菜泥,再将牛胃里取出初步消化的五加叶、香辣蓼草与肉泥韭菜按比例充分混合后,拌上小米辣、花椒面、花生末、草果面、味精、盐,最后再浇上牛苦肠兑水煮涨过滤得到的苦水,充分拌均匀后的撒苤料就做好了,再配上米线、牛肚、牛肝等,一碗风味地道的“撒撇”端上餐桌,久久无人敢下口。我壮着胆子试吃了一下,说不出的味道瞬间占据了整个口腔,苦辣的蘸料裹挟着韭菜辣椒的呛口,慢慢逼出野草混合着泥土的清香一股脑儿直抵头顶,酸爽刺激,令人记忆犹新。
在景颇山寨,盘腿而坐,蕉叶为席、竹筒为杯、绿叶为碗、五指为筷,一场兼具野性与古朴的原始盛宴拉开大幕。山里的山茅野菜、农家的散养走地鸡、软香可口的遮放米……这些看似不起眼的普通食材,却在“舂、烤、煮、炸、剁、腌、拌”等各种烹饪手法的加持下呈现出独特的味觉体验。硕大的竹盘里一层层码放着大小不一的“绿包”,我们犹如开盲盒般逐一打开肥大的芭蕉叶:景颇鬼鸡、绿叶焖肉、竹筒烤鱼、凉拌鸡蛋、揉野菜、舂干巴……碧色的美食加上醇香的米酒,竟有些乐不思蜀的畅快。
美食,让人邂逅一个江湖,融入一座城市,缩短一段距离。“四方食事,不过一碗人间烟火。”置身芒市的街头巷尾,尽情探寻地道美食带给味蕾的刺激与新奇,感受着“时光很慢、芒市不忙”的市井,惊叹着藏于味道之后人们愿耗功夫的朴拙。或许,正是这份快慢有度的人生智慧,让这座边陲小城的闲适生活成为人们心中的向往。
卫思羽嘉陵区机关干部,爱好文学,偶有文章见诸各级报刊。
悦分享
在同一个地方待久了就想出去走走,去探寻外面世界的精彩,去寻找隐秘在市井百态中的惊喜。“人间至味是清欢”。作为一个小众的边陲小城,芒市就像一株山涧野百合,虽然只是彩云之南众多瑰丽绚烂花朵中的小小一枝,但它依旧活泼着、欢愉着捧出看家本领,用美食撩拨味蕾,用美景征服双眸,将原汁原味的民俗风情烙进心里,即便离去却依然念想,等待下一次重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