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芬
女儿升入高中,我们搬到学校附近的老屋居住。老屋是祖屋,局促地窝在背街的一条小巷里,光阴无情地刻下岁月的印痕。
夜晚,有清辉的月。从老屋出发到学校接女儿,不由得回想起16岁时的我,曾经每天往来这条街。我最喜欢街边一株接一株的黄葛树,看它们抽芽苏醒、绿叶蔽日,零落成泥。我也喜欢在阳光透过黄葛树的光影里,偷偷看那个穿白衬衫的男生……
此时此刻,我蓦然觉得生活在家乡南充真的挺好,这里存储着我的童年、青春,还有如今每天的奔忙与充实……
离开南充,曾经我拼命地这样想。
一切因为太熟悉。
高考时,我报考了重庆一所院校,如愿以偿地离开了南充。大学毕业,生活还没有向我展示残酷的一面,我就回到家乡供职于报社,成为了一名记者,白天穿行熟悉的街巷,晚上伏案写稿,偶尔写写散文,寻找新闻之外的诗意。
我以为我很熟悉这座城,其实我只是轻描淡写。
故乡有很多桥,千转百回的嘉陵江与蜿蜒流淌的西河温柔相遇,江、河、桥的写意,成为城市美丽的风景。
每天上班,我沿西河而行。一路,河水碧绿,白鹭翩飞。河面有一新一旧两座桥,一是西河桥,一是陈公桥,两座桥都无声地讲述着南充的历史与文化。
“南充有幸,出了陈寿,‘三国文化之源’就此可以千年寻根……”借着史料和诸多新闻素材,我把纪念《三国志》作者陈寿而新建的陈公桥如此挥洒,也把历经千年风雨的西河桥娓娓道来。相较于新建的陈公桥,我倒喜欢被岁月侵蚀得斑驳残破的西河老桥,这让我想到杜拉斯的一句话,“相比你年轻时的面容,我更爱你饱经沧桑的容颜……”
去年8月,参加一个城建规划会议。会议间隙,一位来自上海的老者找到我问,“记者同志,你知道广恩桥吗?”“就是西河桥?在哪里?就在城内啊!”老者一连串发问,让我不明就里。
走,去看看广恩桥!一路上,老者很激动,他说他研究了一辈子的桥,走到哪里都喜欢看桥。你们的广恩桥大名鼎鼎,梁思成亲自测绘,还两次录入了《中国建筑史》,《中国建筑史》可是中国建筑学科的开山之作。
我静静地听,默默地记。这是一段我不知道的“西桥故事”。
1940年,梁思成和中国营造学社文献部主任刘敦桢在中国西南地区展开古建筑调查活动。他们一行人沿嘉陵江顺水而下来到南充,对西桥进行了全面的考古测绘。1942年,梁思成开始撰写中国建筑学的扛鼎之作———《中国建筑史》。在书中,梁思成用126字专门罗列“南充广恩桥(今西桥)”的详细介绍,“四川南充县西门外广恩桥,俗称西桥。东西七孔,皆半圆券,券之净跨约十一米,桥面宽九米,规制宏巨,蔚然壮观。县志载宋嘉定旧桥,毁于明嘉靖间,其旧址在今桥之南,今桥则明神宗万历六年所重建。至万历八年(公元1580年)讫工。桥后世累经修改,恐万历原状或已有改变处矣。”这段记录还有这样的备注:“刘敦桢、梁思成等人测绘。”
……
有岁月的,大多是有故事的。我以为我很了解西河桥,但千年的西桥却用沉默告诉我,我知之甚少。此后,每每经过它身边,我都觉得它不一样,西河还有多少故事,等待着我解读?我喜欢看桥面上匆匆忙忙的人流,忙着上班上学、忙着买菜做饭,这座城市最生动的表情,似乎就在这千年古桥上徐徐展开。
因为山水环绕,行走南充,总会与不同的桥不期而遇,一不小心就与一段丰润的历史撞个满怀。
今年3月,接到“我们的村庄——南充地名故事”专栏的采访任务,我们一行人深入乡村,用足迹丈量村庄,探寻仍屹立乡间的碑、塔、阁、院、桥……
那日,几经曲折,终于来到南部县大桥镇新井社区。与川北大多数乡镇相比,大桥镇别无二致,就在失望之际,一位居民说金鱼桥有点年头了,你们可以去看看。沿着镇上的大街,我左拐进入一条石板铺成的金鱼巷,尽头便是一座三墩四孔平板石桥——金鱼桥。石桥呈“丁”字形,桥长10多米,宽3米,一座毫不起眼的乡间石桥。
不过,在当地,这桥流传着“陈母教子杖坠金鱼”的传说。原来,在北宋时,当地陈氏一族名冠天下,三兄弟(世称“三陈”)成就了“一门二相两状元”的传奇。“三陈”中陈尧咨练得一手好箭法,自称小由基(春秋时楚国有个神箭手叫养由基)。他从荆南知府任上回家,母亲陈冯氏问他:“你掌管那个地方,有什么新政?”
陈尧咨很是得意地说:“荆南那地方啊,没什么事可做。我宴请官员时,用射箭来取乐,大家都很敬佩我。”“你的父亲教你要以忠孝报效国家。”陈冯氏抓起棒子打去,将陈尧咨身上代表职级的金鱼配饰打碎了,坠在地上,化为了“金鱼桥”。
故事似乎该结束了,但并没有。
“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在陈尧咨去世33年后,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欧阳修撷取士大夫轶事著《卖油翁》,通过陈尧咨射箭和卖油翁酌油的故事,阐释“熟能生巧”的道理……
从小熟读的《卖油翁》,我几乎能背下来,却从不知道神箭手“陈康肃公尧咨”是家乡人。这猝不及防的相遇,让我再一次明白,我生活的这座城,真有读不完的历史与文化,也许只缘“身在此山中”,我还来不及一一品读。
其实,多年来,在忙碌的新闻采访工作中,我总是不断地发现着、收获着这个城市的过去,也体验着这座城市的现在与未来。也许,爱一个人不需要理由,但爱一座城,却有一千个理由。这理由是发现欣赏,是熟悉了解,是陪伴成长……在我参与编写的《行读南充》后记里,我写下这样一句话:“在最熟悉的地方,寻找到最美的风景,这是我最大的收获。”在家乡,在这座熟悉的城市,我一直在路上,与自己相遇,与一切美好相遇……
王玉芬南充日报社记者、编辑,新闻作品屡获全国地市报、四川省好新闻和四川省副刊好新闻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