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过六月的青春
2023-06-02

◎刘克安

仲夏六月,芳菲熏染,万物盎然。阡陌田野,杏黄麦熟,瓜果飘香,荷花别样红。这收获时节,伴随毕业、考试之季,庄稼人奔波忙碌,出征的学子也是一道风景。

人们常说,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警世通言”用在今天追逐梦想的学子身上再恰当不过。他们以书为伴,寒窗苦读,历尽千帆,企盼书写属于自己的“六月”传奇,“一日看尽长安花”,给青春添涂靓丽色彩,为人生铺就锦绣之路。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过去的时光里,看到-个个朝气蓬勃的身影、一张张青涩稚嫩的脸庞,在人生的转角处,带着老师、家人的嘱咐和对大学生活的憧憬,满怀信心地奔向考场,我不禁想起曾经从这样的赛道、以这样的姿态奋力奔跑的自己。当年六月迎考的一幕幕,仿佛电影般在脑海中闪现。

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1981年,科学的春天润泽神州华夏,纯净的乡村校园,书香浓郁。渴求改变命运的同学,沉浸在知识的海洋里,汲取营养,赋能未来。那时候,考大学、考中专,先要“预选”。全校几百名初三毕业的同学悉数参加,“浪花淘尽英雄”,“幸运之神”眷顾的“凤毛麟角”,拿到了正式统考的“入场券”。有了这张“入场券”,就扳掉了第一道“拦路虎”,跨到中等专业学校的大门口。那些“预选”落榜的同学,连参加正式考试的机会都没有,相互话别,虽不在“长亭外,古道边”,却忍不住泪目。

为了这张“入场券”,老师们风里来,雨里去,没有少给我们传道授业解惑,熬更守夜刻印油墨试卷;我们没有少听孙敬“悬梁”、苏秦“刺股”、车胤“囊萤”、孙康“映雪”、买臣“负薪”、李密“挂角”、匡衡“凿壁”的故事,没有少记“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的警句……

等待统考的日子,母校通知“预选”上的学生返校。我继续住在一位老师让出的婚房里,每天用煤油炉煮饭,自己解决一日三餐。科任老师照常为我们“开小灶”,拉通梳理语文、政治、数学、物理、化学必考五科的重点。班主任谈心谈话,讲得最多的是:“你们平时努力了,现在应该休息好,养精蓄锐,沉着冷静迎大考。”

考试的前一天下午,校长和一位老师引领我们几个没有出过远门的学生,顺着沟壑纵横、弯弯绕绕的碎石公路,徒步赶往县城考点。沿途景色,足显骄阳威力:高粱晒红了脸,辣椒弯下了腰,南瓜藤奄奄一息,小河沟干涸得几乎断了流,丘上稀疏的树木没精打采,田里的稻穗渴得卷起了叶子,偶尔从远处传来的蝉鸣也是有气无力的。二十多里路程,头顶烈日,脚踏热浪,行走两个多小时,每个人都是汗水淋淋的。我们年轻人都觉得有些乏力,可上了岁数的老师没有一点倦意,还不时安慰我们:“坚持坚持,就快到了。”老师冒着酷暑陪伴,全是为了我们的安全。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当年的老师就是这样,一片爱心,照亮学生前行的路。

太阳快下山了,映着落日余晖,我们进了县城,经过的街道稍显狭窄,木壁房居多,低矮又陈旧,不少居民还在门前摆摊卖凉水,挑担背篓的乡亲脚步匆匆朝家的方向而去。到了考点,温馨气息扑面而来:“一颗红心,两种准备”“用心看卷,专心答题,细心复查”“勤学出高分,苦练结硕果”……一幅幅标语,满满的祝福和鼓励。嘹亮的高音喇叭,不时传出优美的歌声:“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在希望的田野上”“军港的夜啊静悄悄”……清新的旋律,舒缓的节奏,令人轻松愉悦,“迎战”的紧张情绪烟消云散了。

领到“准考证”,熟悉了考室位置,已近晚餐时间。一碗稀饭,两个馒头,半碟泡咸菜,美美地享受一顿。饭后回到四人同住的宿舍,手摇篾笆扇纳凉,扇来的却是热风。洗漱完毕准备休息,突然电闪雷鸣,大风呼啸,窗外的树木吓得东摇西摆,瞬间倾盆大雨从天而降,哗哗地下了一个多小时,地上的积水变成了小河。一场及时雨,驱散了暑气,送来了凉意,这一夜睡得真香。考试那几日,雨水时停时下,天时地利人和,自然得心应手。

古人云:苦心人,天不负。两个月之后,稻子成熟,野菊开花,满地尽是“黄金甲”。我怀揣录取通知书,走进了师范殿堂。

1685644611211737.jpg

刘克安资深媒体人,长期从事新闻宣传工作,与文字成挚友,以写作为快乐。业余时间,喜爱捕捉生活瞬间,化成新闻作品、文学作品、音乐作品,被《人民日报》《经济日报》《四川日报》等报纸采用。多篇重要新闻作品被新华社以通稿发往全国媒体刊用。

悦分享

每个人都要经历青春,时代不同,青春一脉相承。而历经校园的那段青春,是富有激情、充满梦想、独一无二的,它像一本厚重的书,每一页都记录着青春的精彩瞬间。一读再读,一品再品,回味始终那么甜蜜,值得珍惜。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