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仪陇,作为川北现存的历史悠久的美食之一,德乡嫂松花蛋远近闻名,其传统技艺最早可追溯到清代光绪年间。日前,四川省人民政府印发《关于公布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通知》,公布了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7项、扩展项目名录127项,德乡嫂松花蛋制作技艺榜上有名。近日,记者采访了德乡嫂松花蛋制作技艺第六代传承人易凤华,听她讲述一枚枚美味独特的松花蛋从仪陇走向全国的故事。
挑起传承大任两年时间学成
“别看一颗颗松花蛋小小的,制作起来也不简单哟!先把茶叶、紫苏这些食材放入石舂里一点点研磨成粉……”日前,记者见到易凤华时,她正在细心指导学员制作松花蛋。在易凤华的巧手下,香料与鸭蛋完美融合,迸发出沁人心脾的香味,让人垂涎欲滴。
忙碌之余,易凤华向记者讲述了学艺故事。“我家松花蛋制作配方是从我曾祖奶奶那辈传承下来的,十里八乡都喜欢吃我家制作的。”易凤华说,松花蛋制作技艺是其家族的传统手艺,从小她家里餐桌上就少不了皮蛋。
在耳濡目染下,易凤华8岁就开始上手学习这门家族技艺。小小年纪挑起传承大任的她,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不少困难。“最开始,我对配料认识不全,经常会把草木灰搞混淆。”她笑着说,一开始总是会用稻草灰和麦草灰制作松花蛋,结果做出来的松花蛋不仅外观发黑,口感也不佳。在长辈的指导和不断的实践中,她发现用柏树枝灰或青杠树枝灰制作松花蛋最为适宜,不仅外观晶莹剔透,口感也十分醇香。
从一窍不通到独立制作松花蛋,易凤华仅用了2年时间。易凤华告诉记者,德乡嫂松花蛋最大的亮点就是采用祖传无铅配方工艺,精选农家土鸭蛋,结合草木灰、食用盐、加入紫苏、茶叶等10余味纯天然植物香料,历经选蛋、洗蛋、筛灰、配料、熬料、发酵,纯手工精制而成。
一边介绍,易凤华一边向记者展示起了松花蛋。只见她随手剥开一枚松花蛋的蛋壳后,蛋清透亮似水晶,松花美景便映入眼帘。“制作一次,从配料到成品一般需要一个月左右。”易凤华说,尽管松花蛋的制作过程很长,但她从来不会觉得辛苦。每每看到自己制作的松花蛋受到大家喜欢,易凤华就感到十分开心。
300余人学艺建设传习基地
“作为传承人,我一直积极争取发挥优势,重点打造德乡嫂蛋鸭养殖项目,为村民们提供就业岗位。”随着松花蛋被越来越多人熟知和喜欢,易凤华也开始思考起了如何将松花蛋做大做强,带领大家致富增收。
易凤华介绍,如今她已在仪陇县新政镇、大寅镇、三蛟镇和铜鼓乡建设了养殖基地4个,实行“公司+村委会+合作社+种养大户+农户”五位一体的发展模式,通过与农户建立“订单式生产”“提供技术支持”等形式,采取统一品牌、统一培训、统一指导、统一回收、统一包装、统一销售的方式实行“一条龙”规范管理,成功把优质安全的生态产品从农村推向城市。
“好酒也怕巷子深,为了让松花蛋从仪陇走出四川,我们借助电商平台开通了线上销售。”易凤华告诉记者,通过“线上+线下”双管齐下的销售方式,德乡嫂松花蛋已远销北京、上海、温州、杭州等地。
在易凤华的努力下,如今,德乡嫂松花蛋制作技艺成功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而随着这项非遗美食的名声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制作技艺传承之路。“学徒中年龄最大的65岁,年龄最小的17岁。”易凤华说,目前,跟随其学习制作技艺的已达300余人。
“我还会在仪陇县果山村建设面积约1700平方米的非遗传习基地,吸引、动员、组织更多的人学习德乡嫂松花蛋制作技艺。”谈及下一步计划,易凤华表示,将朝着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目标奋斗,不断增强村集体经济的“造血”功能,为“非遗工坊”“非遗+产业”“非遗+乡村振兴”的发展之路贡献新的更大力量。(南充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柴梓嫣 李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