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梓文 | 用优美的艺术构造舞动灵魂的颤音——浅析舞蹈《点亮心灯》的艺术肌理
2023-04-21

2005年春晚,舞蹈《千手观音》让人惊艳、震撼。舞台艺术让残疾人从人生的低谷走向了艺术的高台。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第五次全国自强模范暨助残先进集体和个人表彰大会受表彰代表时的重要讲话中强调,“中国梦,是民族梦、国家梦,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梦,也是每一个残疾人朋友的梦”。围绕着残疾人的生产生活,文艺工作者创作了大量文艺作品。特别是舞蹈,如何在有限的艺术空间,表达残疾人的人生、表现他们的心理、呈现他们美好的灵魂,是文艺工作者必须思考的课题。

  与《千手观音》的雍容、大气、神性相比,曾获得首届“大巴山文艺推优工程”优秀文艺作品等荣誉与奖项的舞蹈《点亮心灯》以平民视角关注残疾人自身的生活、心理、思想,让我们见证了残疾人用自己的双手融入社会的过程,他们用真诚的心灵、勤劳的双手,创造了属于自己的价值。让我们从他们的烟火人生和鲜亮人性之中,感知他们的人生追求和灵魂之光。这一作品在不到七分钟的舞台呈现中,演绎了残疾人艰苦创业、奋发向上、服务社会的感人故事,彰显了新时代残疾人自尊自强、自信自立的精神风貌,用小人物表现大主题,用小视角彰显大人生,用小制作完成大篇章,是一次成功的尝试。难能可贵的是,艺术在还原生活的过程中,又让我们见证了他们内心向善向美的价值追求和崇尚光明的人生梦想,让我们在艺术升华的过程中,肃然起敬,感佩不已。

  灵气之作:写实与写意的精美糅合

  《点亮心灯》来源于真实的生活,有着艺术的原型。一位川籍盲人因后天失明,自主创业开办盲人按摩店,不仅自己实现脱贫,还无偿带出多名盲人徒弟,帮助他人实现自身价值。舞蹈表现一群身残志坚、勤劳乐观的盲人按摩师,他们心中充满坚定信念,用自己的双手触摸光明,编织幸福生活,他们身体上的缺陷丝毫挡不住乐观向上的精神追求,他们不畏艰辛,身体力行,用双手点亮“光明人生”。从中我们能获知编导的基层视角和悲天悯人的情怀,他们让残疾人自己演绎自己,从而将内心的渴望与热爱、积极与阳光展现得淋漓尽致,折射出我国残疾人事业发展所取得的成就,也反映了我国新时代残疾人自强不息、顽强奋斗的精神风貌,体现了残疾人生活品质的变迁和全社会扶残助残的浓厚氛围,彰显了“中国温度”。

  为此,舞蹈基本上也可以分为前后两个篇章,前面写实,表达他们接待客人、不辞辛劳的工作场景;后面写意,重在表达他们内心的追求和愿景,并且浓墨重彩地进行了艺术的强化和高蹈。观众也能从中体味到从现实到梦想、从外在到内心的艺术之变。这一手法的灵活运用,使舞台作品呈现出生活的真实,又表达出艺术的梦想,让我们在全面领略的基础上,达到了同心同理、同气相求。

  为增强这一艺术效果,“小小按摩床,承载幸福梦,点亮一盏灯,照亮人生路”,舞蹈中使用“按摩床”作为舞蹈道具实景呈现,按摩床是盲人从事按摩事业的重要工具,白天盲人按摩师们用双手创造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晚上按摩床是盲人按摩师们身体与心灵的栖息之地。同时,按摩床巧妙地与台灯结合,营造出空灵的悬浮感,呈现出不同的明暗度,加以点缀和宣示。灯的使用意为“光”:表达了党和政府的关怀之光;盲人按摩师们身残志坚,通过自身奋斗点亮属于自己的生命之光;也让观众产生寻找那盏灯、触摸那束光的强烈愿望。实践证明,在艺术创作中只有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残疾人的创作原则,才能生产出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的优秀舞蹈作品。

  灵动之韵:个性与共性的完美诠释

  值得特别关注的是,舞台不仅有满足观众需求的多样视觉效果和听觉效果,还善于在独舞与群舞之中,寻找到艺术的支撑点。在给独舞特写之时,不仅充分彰显领舞者的“个性表达”,也全面表达出伴舞者的“集体呈现”,尤其当群舞之时,运用川剧细密紧凑的音乐鼓点,表达出残疾人的劳动场景和追逐理想的迫切心愿。

  在灯光和色调的处理上也是如此,那种点亮和烛照,都是一种“个体的闪光”与“集体的光明”互为辉映、相互成全。明暗相生的意象,象征艺术的大胆运用,独具匠心,增强了艺术张力,让人在美的享受中,体会到灵魂的颤动与心灵的归依。

  灵魂之诗:借势与意境的优美表达

  一部舞台艺术作品之所以让人流连和神往,总有其内在的艺术神韵。《点亮心灯》充分注重川剧元素的融合,大胆融入川剧音乐元素与动作元素,以诙谐、幽默、生动的风格传递盲人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展现浓郁的川人精神特质,借助地域色彩和民族特色,彰显了作品的艺术个性和独特追求。

  作品线索清晰,情境合理。一群残疾人在聆听音乐广播的过程中,为客人按摩的两段场景,体现了他们实实在在的人生价值。当再次聆听广播时,“走了那么远/我们去寻找一盏灯//你说/它在窗帘后面/被纯白的墙壁围绕/从黄昏迁来的野花/将变成另一种颜色//走了那么远/我们去寻找一盏灯……”一首顾城的诗,又让他们内心产生强烈的共鸣,从而舞之蹈之,表现出内心的渴望与追随,一气呵成,音韵无穷。

  这种效果不断递进,不仅让“诗”进入舞台现场,还让“歌”嘹亮唱响,边诵边唱边舞,引发强烈共鸣。舞蹈借“诗”与“歌”的势,提升了作品的优美意境和高远情怀,让人一咏三叹,震动感怀。“舞势随风散复收,歌声似磐韵还幽。”这时,舞已不是舞,而是灵魂的轻骑与飞翼。(中国艺术报   孙梓文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