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非遗 百年技艺代代传
2023-02-23

微信截图_20230319191519.png

●南充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柴梓嫣 实习生 王璇/文 受访者/供图
蓬安,赋圣司马相如的故里。在这里不仅能邂逅柔美的山水,浪漫的古镇,还能品味到千滋百味的非遗美食,经过300余年传承发展的曹氏豆干便是其中一道佳肴。
日前,曹氏豆干制作技艺成功入选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月21日,记者采访了曹氏豆干制作技艺第八代传承人李晓霞,听她讲述了百年技艺传承创新的故事。
A特色美食历经18道工序
“曹氏豆干产于古蓬州,是曹氏家族的祖传特产,已有300余年历史。”据《蓬安县志》记载,清朝乾隆年间,湖广人曹寿春在蓬州初创曹氏豆干成功,并大受欢迎。1931年,第五代传承人曹良浩赶制的万余份豆干,在广安的展销会上被一抢而空,更是让曹氏豆干名声大噪。直到1994年,第七代传承人姚安全才在周子古镇正式创立“蓬州曹氏豆干坊”,并注册商标“蓬州曹氏”,命名为曹氏豆干。
说起曹氏豆干的制作流程,李晓霞打开了话匣子。“制作技艺十分繁琐,需要历经18道工序淬炼。”李晓霞说,制作曹氏豆干的选材很考究,需要用到颗颗饱满的本地黄豆作为原材料。因此,每一代传承人一有空便会走街串巷去农户家里精心挑选满意的黄豆。
“另外,曹氏豆干的一大亮点就在于纯手工包制。”李晓霞告诉记者,为了让每一块豆干保留原汁原味的香气,每一道工序都要纯手工完成。因此,遇见制作量大的时候,往往需要花费15个小时才能完成。一边说,李晓霞还向记者展示了起来。“这种豆干宽约4厘米左右,厚度在0.5厘米左右。”她说,纯手工制作的曹氏豆干,因其绵软而有弹力,口感细腻,回味悠长而备受当地人喜欢。每到节假日,不少当地人都会前来购买豆干赠送给外地的亲朋好友。
随着曹氏豆干被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小小的豆干也迈出了“家门”,走向了全国。“作为川北地区的名特小吃,产品已远销北京、山东、陕西、甘肃等地。”李晓霞说。
B传承发展成立非遗工坊
作为曹氏豆干制作技艺传承人,李晓霞从小就与这门手艺打着交道。
“家里人就是做豆干的,我从小耳濡目染。”李晓霞的技艺传承之路并非一帆风顺,比如豆子的浸泡时间,豆腐老嫩程度等,都是历经一次又一次失败后,不断总结经验得来的。
尽管充满困难,但是无法阻挡李晓霞想要将这门制作技艺传承发展下去的决心。“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学习,并以此发家致富,这门手艺才能一直传承下去。”她感慨地说,为了传承技艺,带领乡亲们致富增收,她成立了曹氏豆干非遗扶贫就业工坊。
“我们采取的是‘工坊+农户’的模式带动大家增收。”李晓霞介绍,该工坊除了与蓬安县15个乡镇、200余家农户签订了本地黄豆的种植和收购协议,还吸纳了500余人在工坊里务工就业。2020年,该工坊被认定为“南充市非遗扶贫就业工坊”。
“现在我们工坊里的工人,最年轻的20多岁,年纪最大70多岁。”李晓霞告诉记者,自工坊成立后,不仅保证了曹氏豆干专用非转基因黄豆的品质,还带动了附近群众致富增收。如今,在该工坊长期务工的人有10余名,人均年收入近3万元。
与此同时,曹氏豆干还打造了“线上+线下”销售模式。“在市、县两级部门的支持帮助下,我们多次到成都等地参加线下展销会。”李晓霞说,他们还通过电商平台、线上非遗带货专场等方式,让外地消费者也能买到产品。
“技艺在继承和发扬的同时也离不开创新,如今我们还开发了新的系列产品。”谈到未来,李晓霞言语中充满了期待。她说,未来将在立足于传统制作技艺的同时,不断研发新产品,扩展多场景销售,打造地域品牌,让曹氏豆干能够走出南充、走出四川、走向全国。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