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明豪(外交学院国际经济学院2023级学生)
方言是人类语言多样化的体现。如果说把语言比作是人类文化花园中的一朵彩虹菊,那么方言就是彩虹菊上一层层的花瓣。按照汉语的方言分类,我国可分为十几类主要方言。
我的老家在四川南充,位于四川东北部,隶属西南官话片区。四川省,在历史上被称作蜀,其地势险要,多处关隘,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是杜甫《春夜喜雨》中“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的美丽天府。可见在古代,虽然四川对外相对闭塞,但其内部社会却繁华一片,人们的生活舒服安逸。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四川这片土地得益于秦岭、大巴山、巫山等天然屏障的庇护,相较于川外地区,保持了相对的稳定性。如今,人们对这种“舒服安逸”的感觉用语言的形式表达出来,也就是四川人方言的“巴适”,有时也称“巴适得板”,意为“舒服极了”。
但“巴适”一词到底起源何处?我查阅资料后发现,此词的起源说法很多:有人说因为巴蜀一带适宜居住,所以人们把这种宜居的地方简称“巴适”,表示“舒服、高兴”的感觉。还有专家解释,“巴地多山和渠流,要找平坝不易,所以人们会选择在平坝筑起吊脚楼,巴就是‘坝坝’的意思。按照这个诠释推理,“巴适”的“适”就是相合,与‘寒暑适,风雨时’里的‘适’一样”。“巴适”一词的起源,众说纷纭,但可以确定的是,它深深植根于巴蜀文化之中,承载着这片土地独特的文化密码和现实映照。
四川盆地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孕育了独特的巴蜀文化,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密码。从“巴适”一词的起源来看,无论是“巴蜀适宜居住”说,还是“平坝相合”说,都体现了四川人对舒适宜人的生活环境的赞美。四川地区历史悠久,文化多元,形成了包容多元的文化氛围。四川人性格开朗,乐于助人,这种性格特质也能从“巴适”一词中体现出来,它常被用来表达对他人的认同和称赞。四川人乐观豁达,善于从生活中寻找乐趣,即使面对困难,也能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这种生活态度也体现在“巴适”一词中。除此之外,巴蜀大地,有九寨沟、黄龙等享誉世界的旅游景点,有蜀绣、南充丝绸等丰富的物产,人们生活富足,安居乐业。除此之外,无论是成都的茶馆文化,还是四川的美食文化,也都体现着巴蜀人民对“巴适”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巴适”文化软实力在新时代的当下得到显著提升:大熊猫作为“中国外交使者”,成为四川乃至中国的一张名片,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探访;四川方言幽默风趣,独具特色,通过网络平台传播,引发了全国人民的关注和喜爱;川菜作为中国八大菜系之一,以其麻辣鲜香的独特“巴适”风味,征服了无数食客的味蕾;川剧以其独特的唱腔、表演形式和剧目内容,展现了四川“巴适”文化的魅力,走向了世界舞台……受到“巴适”文化影响,四川的经济发展也是日新月异: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区域经济协同发展,这片大地为四川人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幸福。从城市到乡村,高楼大厦拔地而起,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四川人民的生活越来越“巴适”……这是“巴适”根植于巴蜀文化并受到巴蜀文化影响在如今的最好印证。
“巴适”,不仅仅是一个方言词汇,它更是巴蜀文化的缩影,是四川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正如四川方言中“安逸”一词所表达的,四川人民热爱生活,享受生活,他们用“巴适”来形容生活中的一切美好事物,用“巴适”来表达对他人的赞美和认同,用“巴适”来传递对生活的热爱和满足。也正如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李怡所言:“‘巴适’是一个充满生活气息的词语,它体现了四川人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大到社会经济的蓬勃发展,小到与好友共享一顿美味的火锅。“巴适”,不仅是四川人民的幸福密码,它还深深植根于四川的每一个角落,无论是繁华都市的霓虹闪烁,还是乡村田野的宁静祥和,都洋溢着这份独有的生活哲学和满足感。